极乐园公墓电话 通州极乐园公墓官网电话:

010-59446575

殡仪知识

绿色生态殡殡葬和火葬与土葬之间的关系,两者不矛盾

  现代殡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殡葬事业作为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特殊行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火葬和土葬作为我国目前殡葬管理政策中较为普通的葬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环境和生态。那么绿色生态殡殡葬和火葬与土葬之间的关系,两者矛盾吗。其实国家颁布的政策到落实两者是不矛盾的。

  火葬的意义

  以实行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1978―2010年,全国共火化遗体8981.1万具,每年节省数万亩耕地、百万立方米木材和数百亿元殡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不足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殡葬文化
 

  火葬作为一种生物燃烧,是使用能源(电力、柴油、煤炭等)将遗体在高温给氧条件下快速焚化的过程。相对于土葬来说,火葬节约森林和土地资源,却消耗了电力、石油、煤炭等能源;火葬能消除遗体细菌病毒等生物污染,减少遗体土葬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限制了占用耕地的问题,却又增加了空气污染。我国现阶段火化及消烟除尘设备还比较落后,减少火化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成为推行火葬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10年全国死亡967.6万人,474.1万人实行了火葬,按火化一具遗体需30千克柴油计算,则耗费柴油14.2万吨,火化遗体排放出的大量废气粉尘,成为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

  影响火葬的因素构成

  火葬政策实施50多年来,大部分地区实行了火葬,但由于一些地方对火化后骨灰装棺二次土葬问题制止措施不得力,致使殡葬费用居高不下;有的地方民政部门把火化率作为衡量殡葬工作好坏的首要指标,过度推行火葬,激化了干群矛盾;实行火葬而直接产生骨灰处置问题并形成骨灰数量的大量累积,出现了“骨灰占地”的新问题,增加了骨灰安置设施(骨灰寄存、骨灰公墓等)的压力,而火化后骨灰土葬,仍占用耕地,还增加了殡葬费用等负担,这有悖于推行火葬政策的初衷,尤其是受传统殡葬习俗的影响,集中祭奠引发的交通、安全、环境等社会问题也日趋明显,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火葬政策所预期的实施效果。

  土葬对现代自然环境的影响

  土葬是遗体自然氧化分解的缓慢过程,土葬后的遗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对环境产生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而遗体内有毒重金属元素会随降水的地下渗透作用溶人地下水,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为改变乱埋乱葬、占用耕地的状况,全国兴建了7万多个农村公益性遗体墓地、200个城镇遗体墓地和40个为土葬服务的殡仪馆。各地还因地制宜地推行了植树葬、深埋不留坟头等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遗体安葬形式,逐步改变了千百年来沿袭的葬法。

  入土为安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受中国传统文化“人土为安”的影响,根深蒂固的土葬习俗仍然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殡葬行为,遗体火化后骨灰再行土葬的方式极 绿色殡葬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章\为普遍,近年来我国每年遗体土葬和遗体火化后骨灰再行土葬达650万具,每年约有30万吨遗体和1.26万吨骨灰葬人土壤。土葬的改革并非仅仅是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遗体污染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土改的难点。

  革区大多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安葬前对遗体的无公害处理成为土葬改革在实行火葬、改革土葬的同时,国家倡导葬礼、葬法和祭奠方式的改革,新兴的文明殡葬礼仪正伴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城市被普遍采用的遗体告别、追悼会等简洁的葬礼形式正在广大农村推广,因大大缩短了停灵时间而减少了遗体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殡葬活动却表现出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和谐的情况:一方面传统殡葬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发挥,落后的殡葬习俗沉渣泛起,丧事大操大办,传统殡葬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又死灰复燃,给社会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殡葬用品的使用,给殡葬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殡葬设施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新的殡葬文化体系和形式尚未建立,出现殡葬文化与殡葬科学技术发展的

  殡葬确实可以推动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殡葬设施的环境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火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强化了殡葬设施环境建设,积极倡导节约资源的殡葬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殡葬消费模式,推动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殡葬文化
 

  绿色殡葬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

  绿色殡葬是全新的殡葬理念。绿色殡葬富有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内涵,具有开放性、标准化和持续性的鲜明特征。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来满足人类殡葬活动的需求。标准化,即实行殡葬的标准化全程控制,特别强调殡葬过程中对遗体和骨灰处理的标准化,把殡葬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如有的殡葬服务机构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三项认证。

  持续性,即在合理使用设施设备的前提下,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殡葬是科学的殡葬方式。提高科学殡葬意识,改变遗体处理和骨灰安置方式,构建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的殡葬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重塑优秀传统殡葬文化中的以“厚养薄葬”为主题环节。

  现代殡葬能解决殡葬与土地资源紧张问题

  现代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约文化的迫切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殡葬与土地资源紧张、环境质量恶化的矛盾使墓地资源并不是那么紧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殡葬方式的改革要求人们在殡葬活动中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为人类的生存留下必要的空间。绿色殡葬主张“回归自然”,主要葬法有植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等。植树葬“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节俭治丧”。在农村鼓励采用骨灰(或遗体)深葬不留标记不影响耕作的方式,这些改革已经在我国普遍展开,并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比如通州极乐园公墓,都已经开始准备把殡葬文化融入园中。

  人口持续增加是殡葬最主要的压力

  绿色殡葬是全程的科学环保。我国每年死亡人口约900万,以每人70千克计,全国每年就有63万吨遗体需要妥善处理,采用原始的殡葬方式根本无法避免遗体本身的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只有采取科学的殡葬手段,才能减少和消除其潜在的危害。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原因,死亡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殡葬服务需求巨大。

  绿色殡葬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

  狭义的绿色殡葬或称为基本的绿色殡葬,就是环保科技在殡葬全过程中的运用,即按照环境保护的理念,以解决殡葬与环境问题为核心,将生态学、环境学、卫生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综合运用到遗体的接运、保存、整容、防腐、火化、安置和悼念等各项殡葬活动中,进行殡葬的全程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控制,在殡葬服务的过程中节约资源,清洁实施殡葬服务和相关的生产,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并控制污染排放,实现殡葬与社会、生态、科技、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质是不保留骨灰不占用资源

  绿色殡葬是时尚的人生消费。倡导绿色消费,就是要制定统一的消费政策和引导措施,促进绿色消费数量的增长和产品结构的优化,确立科学的、有益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殡葬消费模式。殡葬业应在减少殡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殡葬体系并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如减少火化耗能量、节约墓葬用地、严格限制墓位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以减缓墓地扩展的速度和形成墓地循环使用机制,不保留骨灰或遗体骨灰的处理不占用土地资源等。

  绿色殡葬是创新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是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殡葬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殡葬工作是为“逝者安息,生者慰藉”而服务的。推进殡葬改革的力度适应公众的接受程度,要让公众了解殡葬改革的初衷和意义,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激化矛盾,制造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整个殡葬工作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

  综上所述:绿色殡葬和土葬火葬两者不矛盾,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清洁实施殡葬服务和相关的生产,减少资源消耗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重塑优秀传统殡葬文化中的以“厚养薄葬”为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