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亡后的停灵、遗体接运、吊唁、告别等殡葬活动中,遗体不同程度地向环境散发出的病原体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要在现行殡葬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殡葬行为,强调对遗体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遗体火化(或安葬)前必须严格消毒,因甲类传染病以及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而死亡的必须尽快就近火化,以减少遗体对环境的直接污染。遗体整容防腐过程中的洗涤、引流等,必须进行必要的科学处理,以免造成殡仪馆周围水体和土壤污染。
遗体火化的处理环节
火化过程中污染物减排与控制是葬中技术处理的关键环节。遗体火化过程中,遗体、燃料、衣物、随葬品等通过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还能产生二噁英类强致癌、致畸物质,火化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加剧了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成为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火化废气中有害物质最终要以干沉淀或湿沉降的形式归于地面,湿法处理火化废气产生高浓度的有毒有害废水。
火化减少减排控制是重要因素
火化过程中污染物的减排与控制,要从产生污染的源头抓起,殡仪馆要严格执行《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殡仪场所致病菌安全限值》和《燃油式火化机污染物排放限值及监测方法》等标准,除了使用于环境和人类无毒无害的消毒防腐液对遗体进行必要的处理外,还要大力开发使用以再生瓦楞纸和可降解塑料等为原料的经济适用型葬具和遗体包装物等绿色殡葬用品。
土葬改革技术创新
利用生物降解技术解决遗体土葬问题是土葬改革的技术创新。在土葬改革区,要尽量缩短遗体停放时间,并对遗体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积极研究并大力推广利用生物降解遗体的科学方法,使遗体连同可降解的葬具在一定的时间内化解成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遗体土葬前所使用的葬具和寿衣等选用易于降解的材质,安葬时在葬具内放置降解催化剂,安葬后在地面上种植绿色植物,以减少遗体土葬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