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园公墓电话 通州极乐园公墓官网电话:

010-59446575

殡仪知识

死亡的意义是什么?死亡文化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吗

  死和生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它们相互关联着,迫使和引诱人类的智慧对它予以正视,并作出回答。已如前述,死亡活动构成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而相应的死亡文化则构成社会总文化的一类分支,因而我们应当将它提高到社会的、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其意义大体在于:

  第一,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伦理观。

  死亡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死亡,但只有生活中的强者、勇敢者才敢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哲学家、仁人义士都认真地思考过死亡,并以凛然的态度处理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如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曾激励了多少后来者。

 

殡葬文化

   

  不仅是个人应有正确的死亡观,一个社会也应该有正确的死亡观。只有这样,才可能造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气氛。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死亡学”,旨在对人们进行正确的亡教育,并构成人生教育的一部分;与此相应的还有“安乐死等问题。这些也是我们所应当予以认真研究和吸收的。

  推荐阅读:生命文化殡葬产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社会功能需求 https://www.jileyuanlingyuan.com/szwh/141.html

  第二,有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殡葬活动。

  一个社会经常在发生着死亡事件,并举行着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丧事,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只有从理性上深刻地认识死亡文化,即它赖以产生的诸社会条件、含义和社会功能,才可能正确地认识民间的殡葬活动。

  第三,有助于移风易俗,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死亡文化,以及适应21世纪的殡葬礼仪,以进行正确的殡葬活动导向。

  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现代社会的土地、空间、水源、森林等生存资源变得日益紧张,而中国传统的土葬、厚葬习俗已变得与现代社会愈益格格不入了,而目前这一土葬和厚葬之风在许多地方还在升温。尽管各级政府一再发布命令,但民间相当多的地方却仍在遵从旧传统,屡禁不止。这不仅消耗着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而且还侵占着正在减少的土地(乃至耕地)。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外传统的死亡文化及殡葬习俗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成分,这需要我们去重新予以认识。我们不要斩断历史!

  我们应当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和西方现代的死亡文化及殡葬活动中有价值的成分,建立起适应我们今天社会的死亡文化学,以推进中国的殡葬改革

  第四,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生存和死亡两类活动、两类文化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着的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何对待死亡(死亡观)总是它如何对待生活生命(生存观)的一个理论前提。因此,我们知道了一个民族、一社会的死亡观,将大大地有助于认识它们的处世哲学和行为方式可以说,历史上,一个民族的衰退、一个社会的崩溃,首先总是通他们的人生哲学、死亡观的颓废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个人主和及时行乐主义的泛滥,社会整体意识的分裂。

 


丧葬文化

 

  死亡文化学迄今还是一个涉足甚少的领域,需要探讨之处多。这里,对于应当如何研究死亡文化仅提出几点以供参考。

  首先,死亡文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因而应当注意诸多相头学科的影响。例如,与死亡学关联最紧密的有: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伦理学等;在中国,则还与经济地理学相关,因为我们的殡葬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水源、森林等)的相当缺天着眼的。

  其次,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所谓静态的方法,是假定对象处于静止状态,从空间横截面上考察对象的方法。在这里,指较全面地考察一个社会之所以产生某一类死亡文化及其殡葬类型的那些社会条件,这是建立死亡文化学的理论前提。所谓动态的方法,是从纵的方向去考察对象的方法,这也是历史比较的方法。它要求我们从时间中考察一个社会的殡葬活动以及包含于其中的文化的演变过程,看看在殡葬领域中各朝代对思物于古代的传统有哪些“因”(继承)、“革”(废除)、“损(减少)”、“益”(增加)的变化。这两种方法又被称为“论、史结合”的方法。

  当然,它们从来不是截然分离的,而且常常是“论中有史”和“史中有论”。再次,中、西方比较的方法。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死亡文化及其殡葬与西方的死亡文化及其殡葬中都有其精华,也有其精粕。对此,要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是找出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历史条件,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吸收、融合、发扬二者之长,抛弃二者之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还应多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如殡葬实践),不断地修正并丰富既有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作用于社会,以利于改革旧的不合当今时宜的殡葬习俗,推动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 })();